宋梅英,河南漯河人,1946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不仅是我国解放时期的见证者,更是我国逐步迈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建设者。忆往昔峥嵘岁月,雄风犹在;看今朝沧桑巨变,逐梦前行。 宋老师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一路奋斗的光辉历史。时光飞逝,宋老师两鬓青丝化为白发,桃李芬芳奔赴四海,唯有一颗教育之心荧荧不灭,映照后来人。
宋老师是一位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她一直致力于推动纺织化学和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并在学术和社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曾获得湖北省高校女职工工作者称号,被武汉科技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评为实验室先进个人,武汉纺织工学院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她的事迹和成就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井为源,扎根实验
1979年9月,宋老师受上级分配,由河南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化学系调任到原武汉纺织工学院基础部工作,那时的纺织工学院还在建设中,一口光秃秃的井是她对学校的第一印象,而那口井也成了宋老师与学校羁绊的源头。
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背井离乡、初来武汉的宋老师需搭乘两小时的公共汽车才能到达学校,由于学校设施还未完善,办公室、实验室以及仓库全都密集地分布在两栋矮楼里。1979年,学校实验室建设较为落后,宋老师主动请缨由教师编制转为实验室编制,担起了筹建实验室的重任。宋老师筹建的那间实验室是从1971年留存下来的,里面除了破瓶子、烂罐子一无所有。“从头开始,白手起家”是她对当时实验室情况的评价,而这寥寥八个字,却概括了她在实验室扎根,献出的最宝贵年华。从实验室图纸的绘制到玻璃仪器的购买,宋老师全部亲力亲为。她一头扎进实验室,不断创新技术方法,反复进行实验。忙碌的时候,她每天清晨六七点进入实验室,夜里十点甚至次日凌晨才出实验室,在办公室囫囵睡一晚后,再起个大早继续做实验。
随着实验室不断涌入新鲜血液,宋老师身边也多了一批并肩作战的同事。由于从住所到实验室的路还未建成,下雨天时,宋老师常常与同事们一同穿着长筒胶鞋,踏着泥泞步行三十分钟去学校。当胶鞋爬满泥浆,她却开起了玩笑:“我是刚从村里来的!”。她乐观、开朗的性格活跃了同事间氛围,使得实验室团队紧紧地凝聚起来,在纺化系实验室十余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实验室从1991年到1996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先进实验室,无机实验室、有机实验室、分析实验室、物化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也逐渐有了雏形。
党员先锋,踏实奉献
由于宋老师对学校实验室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纺化系领导和其他教师的一致推荐,她成为了系里第一个入党的同志。作为一名党员,宋老师时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她不仅下乡实践锻炼,还多次参加乡村里的文艺演出,载歌载舞,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在社区活动中,她也总是以一名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走在前面,社区每年的义务劳动中总少不了她的身影。
宋老师1992年担任实验室副主任、1994年担任工会主席、1995年正式被聘请为实验室主任直至退休。在她退休后,毅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成为一名组织员。她曾多次与党员发展对象谈话,同他们交流身为一名合格的党员的责任。每当宋老师受到大家的称赞,她总会谦虚地说:“我已经老了,虽不能为社会做大的贡献,但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是我身为一名老党员应该做的。”宋老师朴实无华的话语,是作为一个党员对党、对教育事业无比赤诚的真情流露。
亦师亦友,春风化雨
遥望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在执教生涯中,宋老师多次谈到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循循渐进。宋老师讲到:“大学的授课方式和高中差别较大,很多学生接受不了这样的转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适应转变,宋老师总会抓住每周的班会时间,为自己的学生做思想引导。宋老师的教诲像细细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改变着学生。在学生犯错时,她也会转变以严厉的姿态批评他们,她的批评总是一语既中、能让每位同学心服口服的。宋老师与学生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当一位学生不幸感染了传染病,家人不在身边,朋友也纷纷避嫌时,宋老师不辞辛苦,带着班长等学生干部,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主动去往医院看望他。宋老师驻足在那层玻璃前,向病房里的学生微笑,她的关心与担忧透过玻璃,直直地向那位学生奔去,使得那间昏暗的病房变得明亮且有了温度。在之后的很多年里,每年教师节他都会给宋老师打个电话送来祝福,诉说自己的近况,他们互称师生,亦是一辈子朋友。
在宋老师执教多年中,像这样如春风化雨的事情数不胜数,每一个都包含着宋老师深深的责任感和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关心。良师益友,宋老师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也和自己的学生做了一辈子的朋友。
以学为乐,有始有终
在宋老师过去的青春行囊里,装满了攻坚克难、阳光进取的事迹;对社会和学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到了古稀之年,她开启了新的学习模式,不断学习各种各样的新技能。宋老师年轻时爱好唱歌跳舞,在退休后,也常和老朋友们参加合唱活动,过的充实而快乐。宋老师用“闲不住”来形容自己,出游、阅读、赏花、学习剪纸都是宋老师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中的一部分。她曾经剪纸剪到深夜,一心想着把它完成,“坚持你已经开始的事情,要有始有终”是她对我们的告诫。不论是过去筹建实验室,还是现在的退休生活,她都秉持这种心态一路前行。
岁月流逝如星奔川骛,回放属于宋老师独一无二的人生影片,她始终怀抱一颗学习进取的心,为学生、学校、教育事业、国家科研工作奉献自我,在她充实而忙碌的青春岁月逝去的背后,是学校乃至国家科研领域逐渐升起的骄阳。宋老师的前半生在贫瘠和荒凉的土地上开垦,开垦出幢幢教学楼中设备齐全的实验室,而现如今,在那些实验室里立足的是一批同她一般,有理想、肯奋斗的青年,或许从宋老师的人生影片中能窥探出教育事业的真谛: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与此同时,那一批在宋老师谆谆教诲下成长的青年,如今扮起老师的角色,而此刻,早已被岁月染白头发的宋老师变成了一位求知的孩童,延续着她的求知之旅。
本文由2022级本科生朱梦悦、赵卿璇、杨萌萌、周燕霞采写,指导教师莫德辉、程文杰,已获得湖北省教育厅关工委2023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征文奖项。